上海大学精海系列无人艇助力长江口二号古沉船探测

创建时间:  2022/03/02  谢燮   浏览次数:   

这是世界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

采用世界首创最先进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打捞技术。

这是世界首个古船水下打捞、整体迁移、考古保护与博物馆规划建设同步实施的项目。

也是中国水下考古迈入世界一流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2022年3月2日,世界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古沉船整体打捞与保护工程——“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在上海正式启动、开始打捞,掀开“长江口二号”这艘古船自发现后尘封了近8年的神秘面纱。

古船,沉没在能见度几乎为零的长江口水底

上海的长江口,处于长江黄金水道的入海口和中国南北海岸线的中心点。古往今来,在这繁忙的航线上和复杂的水域里,埋藏有不计其数的水下遗珍和未解之谜。

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总体部署,上海市文物局2011年起启动水下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通过陆地调查走访、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收集到长江口水域150余条水下文物线索。

然而,在这片能见度几乎为零的江海交汇水域,探寻水下文化遗产犹如“大海捞针”。长期以来,浑水环境是中国水下考古发展的瓶颈,上海长江口水域尤其突出。

 

“长江口二号”古船位置示意图

 

为此,上海市文物局组织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等机构的考古工作者,与科技工作者开展跨界合作、联合攻关,自主研发了获得国家专利的“浑水水域水下成像装置”,开发了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的“机器人水下考古装备关键技术与应用”,以及运用无人艇、多波束、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仪和磁力仪等海洋物探扫测设备,对长江口水域开展水下联合调查。

2015年,上海市文物局组织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在长江口崇明横沙水域开展重点水下考古调查时,通过声呐扫测等技术发现了一艘保存较为完整的铁质沉船,考古编号为“长江口一号”。经过水下考古潜水探摸,确认该沉船为民国时期的铁质军舰。

随后,考古人员扩大扫测和探摸范围,又在该沉船北部发现另一艘体量较大、保存完整的木质古沉船,考古编号为“长江口二号”。从此,拉开了解码“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序幕。

已探明有31个舱室,小范围清理发现大量文物

为进一步摸清“长江口二号”古船的性质和年代,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从2016年开始,上海市文物局牵头组织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和武汉基地、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上海大学、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等国内专业机构,每年对该沉船遗址进行水下考古探摸和多学科研究。

经过6年多水下考古调查勘探,“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基本情况初步探明。

“长江口二号”古船为木质帆船,确认年代为清代同治时期(公元1862-1875年),所在水域水深8-10米,船体埋藏于5.5米深淤泥中,横向左倾约 27°。古船残长约38.5米、残宽约7.8米,已探明有31个舱室。沉船上部的尖艏、揽桩、主桅杆、左右舷、上甲板等结构完整

上一条:新型无人艇自主布放回收系统成功完成海试

下一条:我院获“上海市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